NCF参数化建筑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66406|回复: 54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乱画褶子与建筑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m
发表于 2009-12-18 18:09:45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yanhui314 于 2009-12-18 18:14 编辑 最近在写篇论文,不过在褶子概念上卡住了。 德勒兹给莱布尼茨所发明的单子概念赋予了“包裹(打褶)”和“展开(解褶)”的潜能,创造了褶子的概念。 首先先给一张自己理的关系网,这个图我估计肯定会存在很多朴素的地方,希望有达人能给出更深层,更正确的解释。由于投稿的关系,文字部分暂时不能分享。若有想法,请随意阐述。

评分

参与人数 1强度 +3 照度 +50 收起 理由
skywoolf + 3 + 50 不太了解,观望一下。

查看全部评分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分享分享
2m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18:12:53 | 只看该作者
自沙一个~~
3m
发表于 2009-12-18 18:43:59 | 只看该作者
褶子理论对于重复或渐变的单元表皮,是一种可以自足的解析框架。你的图解中红色的部分,已经足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衍生体系了,我认为完全没必要加入无缝一体化的理论在里头,勉强拉在一起,会很牵强。褶子的解和褶的动态过程,已经完全可以撑起一篇30000万字的论文了。
4m
发表于 2009-12-18 18:56:19 | 只看该作者
太专业了,不懂,伊东丰雄的作品我也有看,但是咋就没这些体会呢
5m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19:17:4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yanhui314 于 2009-12-18 19:23 编辑
褶子理论对于重复或渐变的单元表皮,是一种可以自足的解析框架。你的图解中红色的部分,已经足够形成一个完整的衍生体系了,我认为完全没必要加入无缝一体化的理论在里头,勉强拉在一起,会很牵强。褶子的解和褶的动 ... oldstory 发表于 2009-12-18 18:43
不过我看到很多人包括徐卫国对褶子现象在建筑中运用的解释大多都是往一体化这方向靠的。参见WA0908期徐卫国那篇中的褶子部分与“格雷格林恩XXXXXxX”那片中的褶子理论。他们举的例子是比较偏向空间上分内外或者边界模糊的作品。
6m
发表于 2009-12-18 19:37:30 | 只看该作者
德勒兹的东西,本来就很难懂,有很多模糊的概念。当年我看他的《电影2》,就看得晕头转向。 建筑自身的理论体系,从建筑十书开始,基本就是技术性的,哲学性是很薄弱的,最多一个‘神授’而已。 20世纪以后,大量得引入其他领域的理论作为弥补,其实本来就存在很多牵强的东西。所以说实话,我怀疑徐卫国自己也没有真正搞懂褶子到底是什么,它的外延包含哪些现象。他们需要的,其实只是一个能够去“解释”单元重复和弹性结构的理论,以使这种本来具有“技术性和形式性”的现象,产生足够的“合理性”。 从西方建筑的传统上看,“形式”本身其实就具有自我诠释的意义,不需要引用外来的理论去完善,“形式”已经决定了“形式”存在的意义,说句糙话,就是“好看还不够啊。” 当然为了写论文,这种糙话是不能讲的。所以我觉得,尽量把自己比较明晰的结构写清楚就可以,自己怀疑的,可能本来就是存在问题的,硬要说明白,那就是胡扯了。
7m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20:25:16 | 只看该作者
德勒兹的东西,本来就很难懂,有很多模糊的概念。当年我看他的《电影2》,就看得晕头转向。 建筑自身的理论体系,从建筑十书开始,基本就是技术性的,哲学性是很薄弱的,最多一个‘神授’而已。 20世纪以后,大量得 ... oldstory 发表于 2009-12-18 19:37
哈哈,你说出了我的心里话啊,我比较谨慎,呵呵
8m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8 20:28:35 | 只看该作者
听听F(x)怎么说{:3_62:}
9m
发表于 2009-12-19 10:38:31 | 只看该作者
深奥呀 不懂
10m
发表于 2009-12-19 19:57:14 | 只看该作者
不懂!太深奥了!
11m
发表于 2009-12-19 22:00:22 | 只看该作者
6# oldstory 同意 建筑是技术性的 审美是天生的 但是我们也可以通过不同领域的知识来激发我们的创造性思维!~{:3_67:}
12m
发表于 2009-12-20 09:18:52 | 只看该作者
是前几天吧,和烟灰聊的这个褶子吧,当时我不太同意中钢的那个是因为我觉得中钢的那个表皮做的纯是个表皮,而从褶子理论中我们看到,物质的空间永远都是被作为表皮的二维连续面所限定,可以说两者是同时在场,缺一不可的,所以在新的认识中,表皮已经获得了和空间等量齐观的地位。并且如褶子理论所说的那样空间是通过表皮的折叠向内向外实现双向扩展,那么物体便没有内外之分,而空间和时间就在物质的折叠中产生,因而外观就是物体的自身组织,当建筑表皮具备结构和材料的双重性时,表皮就可替代空间结构成为建筑生成的主导并成为空间和时间的主导. 赫尔佐格和德默隆的一些设计我觉得就是褶子的一些很好的体现,比如鸟巢和安联体育场。
13m
发表于 2009-12-20 09:29:15 | 只看该作者
{:3_52:}顶! ————盲目的围观群众
14m
发表于 2009-12-20 09:57:00 | 只看该作者
记得当年徐卫国给我们讲褶子的时候举的是日本的一个什么例子来着我就忘了,不过当时说的是内外空间的一致性和对经典的现代主义理论的颠輹,没有了楼板与墙的概念等,也就是一体化了。我这几天一直在想这个一体化,如果我们大胆一些,把这个一体化极限一些-----比如我们的建筑是透明的,这样是不是可以直接让建筑内外成为一体,是不是可以直接让建筑与人为活动进行一些互动-----当然,建筑不可能是透明的,但是我们可以让建筑可以“说话”,就如安联体育场那样,没有直接使用褶子来使内外取得联系,而是抽象的用褶子关系来表达场内的一切。还看了一个例子,张永和的自行车公寓设计,是一种思辨的方法:门户关闭,是满足家居需要,门户打开,可组合多种骑车路线。一个建筑可以支持两种功能,自行车的活动与建筑发生了互动,这种不断的重叠是功能思想上的褶子。
15m
发表于 2009-12-20 10:01:24 | 只看该作者
期待大家的高见,共同学习之。。。
16m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2:13:31 | 只看该作者
呵呵,资料真少啊,来来去去都是大家看的同样的几篇论文{:3_62:}
17m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12:19:41 | 只看该作者
另外,个人认为中钢的表皮其实本身也结构,是对内外间隔的一种抽象的解辖域化。 还有,老徐举的例子,形体的很直白的折叠,不知道和“单子”概念怎么产生关联呢
18m
发表于 2009-12-20 20:34:11 | 只看该作者
我认为现在时髦的“连续表面”“结构即表皮”“地形建筑”压根就是伪命题。无论你在概念阶段多么纯粹,一旦落实到现场甚至只是施工图阶段,一切美好的幻象都会被消解掉。在当前人类的建造技术--建造材料的限制下,大尺度的建筑只能用片段式来拼凑而成----除非未来有足够的大的机械,能够将建筑一次注塑成型。 况且还有万有引力呢?可笑的是无论外观多么自然,而楼板只能是水平的。 鸟巢的结构即表皮,别忘了鸟巢顶上还覆盖着一层etfe膜呢,这个是什么?表皮?或表皮的表皮? 同时,所谓“动态的建筑”“实时的建筑”之类都是基本都是一些伪命题,是一些产生于媒体时代的虚幻概念,建筑的固态性已经决定了它无法对环境因子所代表的“参数”产生即时的响应,也就是无论你在设计阶段多么动态,一旦定案,它就凝固,再无法动态,即时有,也只是局部的有限的对环境的响应——比如德国的那个银行,表皮由一套复杂系统控制,以回应光线的变化——这实际是技术层面的东西,和“动态建筑”们所宣扬的理念不属于一个层级之中。所以,这就形成了一个悖论,一方面,“动态建筑”们认为现代城市的特征就是高速的变化性或所谓游牧状态,而另一方面,却试图用已经凝固的建筑去应对这种变化,无论这种建筑看起来是多么的动态,然而这种的动态,却只是时间轴上的一帧,瞬间的永恒和永恒的变化,已经产生了无法调解的对立。 所以我觉得参数化,目前有意义的,是在环保建筑上体现,比如产生对日光、风等自然因子的响应,这在技术层面上可以达到的,而且具有现实意义。问题是,这种响应是表现在维护构造的革新上更合理呢还是通过对建筑本身产生扭曲变化更合理?目前没有看到任何所谓“流体建筑”“非线性建筑”在节能上的科学翔实的报告。 我赞赏盖里的立场,他从来不去宣扬所谓参数化,即使他用最参数化的dp去建他的房子,他的建筑依然不是参数化的,他也不去宣扬他的建筑对场地做出了怎样的动态回应。他就是要去盖一个别样的建筑,用最先进的技术——这就足够了。
19m
发表于 2009-12-20 20:40:0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oldstory 于 2009-12-20 20:42 编辑 我认为,现在国内的高校一窝蜂式得搞参数化建筑,是件很可怕的事情——尤其在很多人实际上没有搞懂参数化是什么的情况下,参数化就是伪科学。 参数化对于建筑的意义,我认为还不及前两年流行,但现在已经不时髦的“建构”概念。建构概念比参数化更触及建筑的核心。 不过在“话题的时代”,谁知道5年之后,会有什么新的理念来代替“参数化”和“非线性”呢? 学生们对建筑的本质了解不深,什么时髦,就往哪里扎堆,最后只能成为跟风的灰尘,却无根可落。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一个城市可以出现10栋zaha的房子,但如果出现100栋,那是什么样的景象。
20m
 楼主| 发表于 2009-12-20 22:09:56 | 只看该作者
old哥,你说得有道理。 我认为“动态”只是“关联”的附带特性,但“动态”是“关联”的最强烈的表达,强调“动态”,其实是在用易懂的现象来让我们重视其背后的本质——“关联”。所以,并不能说它是个伪命题,我们在探索过程中,为了培养建立“关联”的能力,需要适当的以“动态程度”来作为衡量标准。当然,我们自己要明白,我们做的重点是什么,不要被一些华丽的表象所迷惑。中国人喜欢“咋呼”,感觉老徐都有点没憋住的意思,这是我们环境的阻力,确实需要比外国人克服更多的阻力和诱惑。

小黑屋|手机版|NCF参数化建筑论坛 ( 浙ICP备2020044100号-2 )    辽公网安备21021102000973号

GMT+8, 2024-11-11 05:42 , Processed in 0.073894 second(s), 25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